习近平离京出席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并对秘鲁进行访问
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是深入推进党的自我革命的有效途径
学习贯彻三次全会精神在行动●“振兴路上谱新篇”|十八洞村的明白账

贵州丹寨县“四增到户”精准推进脱贫攻坚

发布时间:2017-09-13  来源:中国公共新闻网  字体大小[ ]

立足实际 探索路径 创新模式 科学治贫

贵州丹寨县“四增到户”精准推进脱贫攻坚

丹寨县龙泉镇马寨茶叶种植基地(苗西明 摄)

  编者按:自党中央吹响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冲锋号以来,贵州丹寨县委、县政府就紧紧围绕中央及省州战略部署,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认真贯彻落实省委书记孙志刚“强龙头、创品牌、带农户”重要指示要求,开展比责任担当、比路径方法、比干部作风、比精神状态、比群众获得感的脱贫攻坚 “大比武”,持续向贫困宣战。经过不断的努力,一个个贫困的堡垒正在被攻克,谱写着丹寨反贫困史上的壮丽篇章。实践证明,丹寨的“四增到户”符合中央精神、符合丹寨实际、符合群众意愿,形成的经验弥足珍贵、带来的启示十分有益。只要横下一条心,“撸起袖子加油干”、甩开膀子奋力拼,把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就能实现反贫困的攻坚拔寨;只要把握正确方向,善谋思路、善用政策、善建平台,就能汇聚各方力量,形成精准脱贫的巨大合力;只要坚持问题导向,尊重实际,尊重民意、遵守规律、久久为功,就能使贫困脱得扎实、脱得永续,脱贫的成效就能真正获得群众认可、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是到2020年必须实现的首要目标。贵州丹寨县作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始终把扶贫开发作为重大政治任务、重大发展目标、重大民生工程和重大行动部署。始终紧紧围绕中央精神和省州决策,深入推进大扶贫战略行动,落实精准方略,下好“绣花”功夫,贯穿从严要求,巩固全面扶贫、全力扶贫大格局。始终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守住两条底线,结合丹寨实际走新路,创新开展“四增到户”行动精准推进脱贫攻坚。一系列战略措施的落实,使丹寨逐步冲破了贫困的桎梏、撕掉了贫困的标签。贫困发生率从2011年的49%下降至2016年的18.94%。

  丹寨县创新探索的“四增到户”,走出了一条具有丹寨特色的脱贫攻坚路子,对更科学有效地开展脱贫攻坚具有启示意义。

  只有把真正的贫困人口弄清楚,把贫困程度、致贫原因等搞清楚,才能做到精准施策、精准扶贫。贵州丹寨县在对贫困群众进行精准识别和摸底调查中发现,群众致贫原因主要有四类:一是群众技能不足,致富手段单一;志气不够,存在“等靠要”现象。二是产业发展基础薄弱,规模较小、效率不高,群众增收渠道狭窄;三是群众脱贫资源有限,扶贫资源投向分散、使用效率不高;四是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不畅通,政策红利释放不充分。

  贵州丹寨县委、县政府立足区域实际,在深入分析当地群众致贫原因的基础上,以问题为导向,定向施策、靶向发力,创新开展了“能力增强到户、产业增效到户、资源增多到户、政策增进到户”的“四增到户”行动,极大地激发了贫困群众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夯实了脱贫攻坚的基础支撑,取得了脱贫攻坚的良好效果。

丹寨县扬武镇洋浪村“我要脱贫”、“我要小康”誓师碑

  一、能力增强到户

  丹寨县把“励志”与“扶智”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以开展懒转勤、勤转能、能转富的“三转”行动为载体,深入推进“能力增强到户”,激发贫困群众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

  1.懒转勤:让贫困群众立下脱贫志

  在农村,曾经流行着这样一句顺口溜: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折射了贫困户的“等靠要”思想。丹寨县为打破“越穷越受益”这种“养懒汉”的扶贫尴尬局面,紧紧抓住扶贫先扶志、脱贫先去懒这一关键着力点,大力引导贫困群众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

  ——干部鼓劲强信心。在对贫困户进行精准识别时,对身体健康,但好吃懒做、游手好闲、安于现状,认为“扶贫是干部的事,反正干部立了军令状,完不成任务要撤职”,过度依赖帮扶干部的“懒汉”贫困户同步进行识别,并建立专门“懒汉”档案,让“懒汉”有羞耻心。针对“懒汉”的不同特点,为“懒汉”开出个性化“懒转勤”良方,由包村领导、第一书记、驻村干部、“手挽手·一帮一”包户干部、村干部经常深入“懒汉”家中,与其促膝交谈,加强宣传教育,动之以情、晓知以理,促其转变“等靠要”思想,增强发展意愿,改变“干部干,群众看”为“群众干、干部帮”。

  ——奖勤罚懒树导向。引导村支两委通过村规民约建立奖勤罚懒机制,强化硬性约束,对不支持村两委工作、不参与公益事业、不加入村级产业扶贫合作社生产经营的“懒汉”,暂停享受“三变”、产业扶贫合作社、集体经济等分红。只要“懒汉”转变思想,就可以从项目、资金、政策给予支持,倒逼“懒汉”动起来。完善万达扶贫产业基金发放模式,对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按照“红卡、蓝卡、黄卡、绿卡”四种类型细化分类施策,即对“红卡”户实行兜底救助、对“蓝卡”户实施阶段性帮扶、对“黄卡”户实施三变帮扶、对“绿卡”户实施产业帮扶,其中对有劳动能力但不愿参与产业发展的“懒户”,通过乡镇和村两委给予教育引导后,仍没有转变的,2017年底将取消基金分红,并利用取消的分红金奖励“最勤”的贫困户,营造良好的帮扶导向。如,扬武镇洋浪村村民杨正怀原是村里出了名的“懒虫”,通过合作社上门多次动员,2016年,种植3亩莲花白,收入就有2万余元,杨正怀真正尝到了脱贫甜头。

  ——榜样激励促追赶。2015年9月,丹寨县扬武镇洋浪村自发召开“我要脱贫”誓师大会,全村96户贫困户签下请愿书,要求加入村级合作社,并在村子最显眼位置立碑明志。经过近两年的努力,该村成为远近闻名的蔬菜村,树起了脱贫攻坚、发展致富的旗帜。邻近的干改、五一等村在洋浪的带动下,主动与洋浪村抱团发展。2017年5月,3个村的456位村民齐聚一堂举行“我要小康”誓师大会。目前,丹寨114个村8611户贫困户全部参加了“我要脱贫、我要小康”誓师大会,贫困群众思发展、奔致富的干劲明显增强,形成了脱贫攻坚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

丹寨县龙泉映山红(苗西明 摄)

  2.勤转能:让贫困群众身怀致富技

  针对贫困群众缺乏致富技能的现状,丹寨县加强技能培训和帮带工作,让贫困群众掌握致富技能,扎实推进教育崛起工程,让贫困地区的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强化技能培训让群众提能力。结合产业发展实际,组建了一支由农技专家、农业辅导员、农业创业者构成的专家团队,将种养殖技术进村入户,开展各类种养殖技术服务,助推全县种养殖业加快发展。围绕刺绣、造纸、蜡染、竹编等民族手工业,积极发挥传承人作用,开展民族手工技艺培训传授,鼓励民族手工艺人建立家庭作坊,通过培训使更多群众掌握技艺,让他们在家里就能生产。整合县直培训资源,根据劳动力就业意愿、用工单位需求等,分类组织开展了电工、护工、食品加工、家政服务、乡村旅游、种养殖等职业技能培训,让城乡劳动力真正学到一技之长,并积极推荐到帮扶或落户丹寨的企业及对口帮扶城市就业。

  ——搭建实践平台让群众干中学。建立合作社与企业合作平台,由合作社组织群众到县内产业基地现场学习,通过本地“土专家”手把手教、群众面对面学的方式,掌握种养殖技术,提高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建立不定期学习机制,每年大规模组织群众到县内示范基地观摩,现场学习借鉴先进的种养技术和管理经营,让群众直观接受教学。通过搭建平台,解决了群众“有想法没办法”、“劳动强度大收效不明显”的问题。

  ——开展校企合作让学生有出路。积极办好县职业学校和万达职业技术学院,按照“职校建到园区去,车间搬到学校来,学生就近就业”的总体思路,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办学,采取“设备进学校、课堂进企业,技工进校授课,学生进厂实习,企业用工名额进学校,学生毕业进厂就业,企业补助学生生活费”的“六进一补”模式,发展职业教育,实现“职教1人、就业1人、脱贫1家”的目标。

  3.能转富:让贫困群众拓宽脱贫路

  针对有的贫困群众有一定技能,但脱贫致富渠道不多,无法实现有效脱贫问题,丹寨县多措并举,让贫困群众积极发展产业,增收致富奔小康。

  ——拓宽渠道促增收。依托优势经营主体,大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通过“党社联建”“村社联建”,鼓励优秀合作社跨村寨、跨乡镇发展,带动贫困户脱贫。通过推广产业扶贫“三带”模式、“生猪代养”模式和“能人+合作社+贫困户”等产业发展模式,帮助和带动有条件的贫困户自主参与发展产业,实现增收致富。2017年投入产业发展资金覆盖全县行政村有劳动力发展产业的贫困户和贫困人口,基本实现“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

  ——政策倾斜促增收。对有一技之长,有积极创业意愿的贫困群众,通过“特惠贷”等信贷扶持,健全融资渠道,帮助创业增收。乡镇成立工贸公司,实施“200万元以下技术含量不高的工程项目,不用招投标”的政策,优先给乡镇劳务公司承接施工,实现劳务增收。如,南皋乡偿卡村成立村级劳务输出公司,以“本村优先辐射全乡”方式,将全乡富余劳动力组建工程队,承接建筑工程建设实现务工就业创收,创出了一条“国有企业+村两委+农民工程队”就业扶贫之路。

  ——抱团发展促增收。全面实行“十户一体”抱团发展,把10户左右的农户抱团在一起,将扶持农户的资金、项目、产业等捆绑起来,形成若干个发展主体,由发展主体统一规模化发展、集中化运营、股份化分配,增强贫困户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能力。同时,把班子能力强、产业发展好、辐射带动大的“强村”与班子软弱涣散、发展信心不足、产业基础薄弱的“弱村”结成对子,实现抱团发展、携手脱贫。如,扬武镇干改、洋浪、五一等三个村成立党总支进行“强村带弱村”抱团发展,三个村种植冬瓜和哈密瓜等经济作物2000亩,预计今年收入1000万元。

  ——党群帮带促增收。鼓励村干部、党员能人与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共享扶贫成效的发展主体,实现强带弱、富带贫。对已经脱贫的农户,在脱贫攻坚期内让其继续享受扶贫相关政策,逐步走向小康;对未脱贫的农户,由村两委、合作社、大户和已脱贫农户在思想和行动上加强示范带动,确保摆脱贫困实现小康。如,兴仁镇城江村,通过“村两委+合作社+农户”种植“城江西瓜”2700亩,2017年预计收入4300余万元。

丹寨县龙泉镇瓜农正在采收冬瓜

  二、产业增效到户

  群众之所以贫困,其根本原因在于没有产业支撑或产业发展效率低下,导致群众收入渠道狭窄。丹寨县委、县政府紧紧抓住产业扶贫这个关键,一方面,围绕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两个宝贝”做好产业文章;另一方面,积极引进优强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条,提升产业效益。将产业发展与贫困户脱贫有机衔接,实现精准扶贫由“输血式”向“造血式”的转变。

  1.品牌带产业,实现价值倍增

  ——“文化品牌带特色产业”让农货卖出好价钱。依托“云上丹寨·非遗之乡·康养福地”县域品牌,借助丰富浓郁的蚩尤、古纸、贾理等民族文化,建设龙泉山中华始祖蚩尤文化城、丹寨万达小镇和中国苗疆古法造纸文化小镇等景区景点,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带动3万余人就业。围绕蜡染、刺绣、银饰等非遗品牌,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发展旅游商品并拓展实体店和电商渠道,让民族手工“产品”变为旅游“商品”,优质农特产品卖出好价钱,推动“指尖技艺”向“指尖经济”转化。目前,全县共建立民族手工合作社17个,社员510人,年产手工艺品60余万件,产值近1.1亿元。

  ——“知名品牌带主导产业”让农户分享品牌价值。加大对国内知名品牌、优强企业的引进和培育力度,利用企业和知名品牌的深厚影响力、雄厚市场竞争力,带动主导产业快速发展。先后引进茅台集团、清华科技园、昌昊金煌中药材公司等知名企业,带动蓝莓、中药材等主导产业发展壮大。目前,茅台生态农业公司蓝莓精深加工基地建成投产,年产浓缩果汁1000吨、利口酒10000吨,实现利税8000万元。昌昊金煌中药材公司,年产中药材种苗2亿株,年收购中药材16吨。通过以上主导产业,直接带动贫困群众脱贫2000人以上。

  ——“地域品牌带生态产业”让农村实现靠山吃山。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和独特的田园风光,借助“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国家林下经济及绿色产业示范基地”等品牌,和丹寨土壤富含“硒锌”的独特优势,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林下经济等生态型产业。组织群众将田土林地以流转、入股等方式整合起来,按照“核心示范、周边带动”的思路,规模化开发、组织化运作,通过示范基地的建设,辐射带动推动基地的高标准建设。如今丹寨的“林茶模式”“林果模式”“林药模式”“林菌模式”“林禽模式”“林畜模式”“林业手工艺产品加工”“特色养殖”等多点发力,为当地经济发展,百姓脱贫致富创下可观的效益,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绿色引擎。建成林果、林菌等产业1万余亩,发展七彩山鸡、土鸡等特种养殖,带动贫困群众参与发展,为脱贫攻坚建起了一座座生机无限的“绿色银行”,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华丽转变。

茅台生态农业公司(龙永军 摄)

  2.企业带基地,实现收益共享

  ——壮大基地让农户搭上企业发展快车。积极引导合作社、农户与企业合作,通过企业垫付产业基地建设资金,免费提供技术,由合作社组织社员投入劳力,采取订单种植、保底价收购的方式,为企业代建基地,破解贫困户缺乏资金技术、闯市场能力弱等发展产业面临的问题,减少企业建设产业基地和劳力成本,实现互利双赢。近年来,丹寨将蓝莓、中药材作为全县扶贫主导产业,一定五年、十年不变,一抓到底,形成了良好的产业扶贫基础。同时,立足自身现有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区域特点、企业需求和市场前景,确定了实施建成以10万亩蓝莓为主的精品水果、10万亩中药材、10万亩有机蔬菜、10万亩有机茶园、10万头黑毛猪(土猪)、100个生态土鸡(山鸡、鹅)养殖基地的“6个1”产业脱贫工程。仅2017年上半年,在全省统一部署开展的脱贫攻坚“春季攻势”行动中,丹寨共整合投入资金近2.6亿元,新增种植蓝莓10073亩、中药材10139亩、蔬菜12800亩、有机茶12467亩,新增发展黑毛猪(土猪)养殖基地31个2.83万头、生态土鸡(山鸡、鹅)养殖基地35个36.1万羽,覆盖114个村8611户贫困户30138人。产业发展做到“短平快”和“长中近”相结合,基本实现“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

  ——延长链条让农户分享产业增值收益。支持龙头企业技术改造、科技创新和转型升级,推进茅台、昌昊、俊建等龙头企业建设生产基地。打造从原料生产、加工、包装到销售整个环节的全产业链,形成了中药材、蓝莓、硒米、硒锌茶、肉牛、黑毛猪(土猪)等产业的生产加工销售链条。如以俊建公司为龙头,组建股份制公司,发展黑毛猪全产业链。从繁育、防疫到养殖、销售各环节,实行统一繁育、统一饲养、统一防疫、统一品牌、统一销售。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打造全产业链,建立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让贫困户分享从养殖到销售整个环节的利润。实现企业得发展,村集体有收入,贫困户能脱贫。

  ——强化营销让农户获得更多产品利润。搭建线上线下销售平台,通过省外免租门面、京东网站等,特别是借助万达的品牌影响力和销售平台,实现丹货出山,提高产品销售利润,让群众获得更多收益。先后在杭州市滨江区、辽宁省东港市建立丹寨系列产品专柜,建成丹寨京东特色馆和丹寨县农村电商服务中心,宣传推介丹寨的特色产品,让丹货卖出好价钱。

  3.合作社带贫困户,实现抱团发展

  充分发挥合作社抱团脱贫的带动作用,搭建贫困户参与产业发展平台,解决贫困户自身发展能力不强、抵御风险能力低等问题,实现由“单打独斗”向“抱团发展”转变。

  ——“三级建社”实现合作组织全覆盖。建立县、乡、村三级合作社,在县级组建扶贫开发合作总社,在乡镇组建扶贫开发合作联社,在村级组建产业合作社,鼓励贫困群众利用土地、技术、资金、劳务等要素入股合作社发展。现已建立县级扶贫开发合作总社1个、乡镇扶贫合作联社6个、村级产业合作社161个,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397个,实现合作社对贫困户的全覆盖。如全县的村级生态冬瓜种植专业合作社,今年发展订单种植冬瓜5000余亩,带动2200余户参与种植,产值将达5000余万元,户均增收8000余元。

  ——“三方联结”实现发展红利共分享。通过“党社联建”“村社联建”,实现合作社对产业全覆盖、合作社对贫困户全覆盖。在此基础上,采取县乡指导、利益各关联方民主协商一致的方式,所得收益按照村集体经济占两成,合作社占两成,贫困户占六成的“226”或所得收益按照村集体经济占3成,合作社占3成,贫困户占4成的“334”等多种分配方式,分配给合作社、村集体和贫困户三方,实现合作社有资金滚动运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贫困户持续增收的“三赢”目标。全县各个村均建立了三方利益联结机制,惠及贫困户9528户,实现年户均增收1200元。同时,通过党带群、强带弱、富带贫的党建扶贫“三带”模式,开展“强村带弱村”活动实现抱团发展。组建“十户一体”发展主体,每个发展主体由10户左右农户组成,通过整合外部帮扶措施、强户带弱户、富户帮穷户等帮带方式,实现抱团脱贫、携手发展。

  ——“三金收益”实现收入渠道多元化。贫困群众通过资金入股、土地流转、参与劳务获得股金、租金和薪金,增加收入。把财政扶贫资金量化到贫困户,通过合作社入股到县内优强企业,享受利益分红获得股金。出台土地流转政策,鼓励贫困户将承包的土地通过合作社流转给企业获得租金,并建立土地流转费梯级增长机制,保障群众的租金实现动态增长。建立合作社与企业合作机制,由合作社与企业签订用工合同,优先使用合作社所在地的劳动力,确保贫困户获得薪金。

丹寨县扬武镇老八寨村钵栽蓝莓基地

  三、资源增多到户

  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资源的短缺是制约贫困地区发展,导致群众贫困的重要原因。因此,盘活脱贫攻坚的存量资源,扩大增量资源,使群众脱贫的资源增多,增强发展动力,是脱贫攻坚的基本着力点。贵州省根据贫困实际,积极创新扶贫资源的精准化配置方式,深入开展“六个到村到户”和“六个小康建设”,实施打赢脱贫攻坚战“十项行动”,特别是针对深度贫困地区重点打好基础设施建设、易地搬迁扶贫、产业扶贫、教育医疗住房“三保障”四场硬仗。丹寨县紧紧抓住机遇,瞄准致贫症结,利用人力、财力、物力和外力等“四力”资源,开展“资源增多到户”行动,把“四力”资源精准配置到户,解决贫困群众发展资源不足的问题,增强发展后劲和支撑。

  1.集中人力资源向贫困户聚焦

  丹寨因才施用,充分用好国家审计署、省政府办公厅、省审计厅、贵州银行等帮扶单位派驻挂职干部和省州驻村工作队力量,积极帮助理清发展思路、对接协调项目。在县内干部使用上,按照“党委主责、政府主抓、干部主帮、基层主推、社会主扶”的要求,层层压实责任。丹寨县创新建立了“一联四包”五位一体脱贫攻坚责任包干工作机制,将全县6个乡镇114个行政村划分成36个片区,实行县四大班子主要领导联系乡镇,并担任战区指挥长。形成县四大班子成员及其他县级干部包乡镇,县级干部和乡镇领导干部同时包片,部门(单位)包村,干部包户的结对的帮扶机制。全县2470名干部职工与9571户贫困户结成 “手挽手、一帮一”对子,实现结对帮扶全覆盖。通过建立这一机制,有效将县领导、部门、乡镇、广大干部职工与全县所有乡镇贫困村贫困户连接成脱贫攻坚共同体,一包三年,不脱贫不脱钩,同奖、同罚、共进退。同时,配套建立考核方式看三级评价、考核重点看脱贫成效、考核运用看奖惩共担的党建扶贫“三看”考评机制,充分发挥指挥棒作用,推动全县脱贫攻坚压力层层传导、动力级级增强,确保责任压实到位、工作务实到位、措施落实到位。

  此外,丹寨在精准选派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上,对贫困人口多、脱贫攻坚任务重的贫困村,增配一名支部副书记专职脱贫攻坚,增强村级力量。建立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村级评、乡镇评、县级评“三评”机制;实行第一书记、驻村干部和派出单位主要领导、分管领导责同担、奖同享、惩同受“三同”机制,着力促进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工作真正沉得下去、作用真正发挥出来。实施把村“两委”班子成员培育成产业大户,把产业大户培育成村“两委”班子成员,把产业大户、能人和知识青年培育成党员的“三育”工程,作为推动党建扶贫的一项重要抓手,培育脱贫攻坚“三支过硬队伍”。建立村干部新的报酬机制,即从村干部基本报酬每月1800元不变、增加政府购买服务每人每年6000元和村集体经济净收益奖励15%三个方面,提高村干部工作报酬,激发村干部干事创业激情。

  2.整合财力资源向贫困户聚集

  在国家审计署的关心下,以省政府批准丹寨县统筹整合财政专项资金开展脱贫攻坚改革试点为契机,积极探索推进改革试点工作。按照“三统三不统”的原则,在统筹整合财政专项资金开展脱贫攻坚上,打破“打酱油的钱不能买醋”的体制弊端,形成了“多个渠道引水、一个龙头放水”的扶贫投入新格局。有效解决了财政资金使用“碎片化”等问题,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确保“把钱用在刀刃上”。防范了在项目资金争取、审批、验收、拨款等环节,容易出现的“优亲厚友”“雁过拔毛”“吃拿卡要”等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自2016年开展此项工作至今年8月,全县已整合财政专项资金7.8亿元,整合资金涉及部门33个,整合项目795个,整合后实施的项目50个,比原渠道实施项目减少745个,同时撬动15亿元社会资金参与扶贫。整合后的项目覆盖全县所有贫困村,实现村集体经济、主导产业、金融扶贫、基础设施、培训就业和基金分红全覆盖。

  整合财政扶贫资金(基金)、产业发展基金,以村级合作社为载体,把资金量化到每一户贫困户,通过利益分配,实现群众得实惠。引导贫困户用好“特惠贷”自主发展产业或将“特惠贷”资金通过村级合作社入股到县合作总社、乡镇联合社,每年按贷款额的一定比例支付贫困户分红金。引导农民将个人的资源、资产、资金、技术等入股合作社等农业经营主体,成为股东参与分红获得收益。

鸟瞰丹寨万达小镇(杨武魁 摄)

  3.盘活物力资源向贫困户聚积

  立足山、水、林、田、湖等自然资源,加大农村土地改革“三权分置”、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力度,通过“村集体+合作社+农户”模式,村集体和农民将经营性自然资产经营权和使用权依法入股企业及合作社发展多种形式的股份制合作,推动资源真正变资产,让有限的资源创造更多的效益。在山地上积极发展错季蔬菜、精品水果、云雾茶等现代山地高效农业;依托水质良好、河谷纵深、水面风光秀美的优势,积极发展矿泉水等生态饮用水制造产业,大力发展河谷观光、水上体验和温泉养生等水生态旅游业态;依托全县森林覆盖率高达70.77%的林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林下种养业,做好林下经济文章;不断调优种植结构,增加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在有条件的水田积极发展稻田养鱼等水产养殖。充分发挥非遗、传统村落等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和自然气候凉爽的无形资产,大力发展民族文化旅游和休闲避暑、康体养生产业,在做好重点景区带动的同时,根据不同村寨特色支持其发展,打造一批非遗体验、民俗体验村落,纳入县内精品旅游路线,通过旅游资源开发让农户在家门口实现旅游增收。依托停车场、加油站等优质资源,采取入股发展、解决就业等方式,促进贫困户增收。用好电商平台资源,在各村建好电子商务网点,畅通网货下村、农特产品上行通道,让农户少跑路、农货卖高价。同时,不断加大农村路水电讯特别是“组组通”公路等各方面基础设施建设,让广大农户在参与建设中实现劳务收入的同时,进一步改善发展条件,增加发展机遇。

  4.借助外力资源向贫困户聚合

  丹寨用好用足万达集团、国家审计署、省政府办公厅、杭州市滨江区、贵州银行等帮扶力量。在国家审计署的帮扶下,南方电网、中建总公司、万科物业等企业到丹寨开展招工等扶贫工作,引进中国建筑装饰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捐建敬老院、学生食堂,大力帮助丹寨开展招商引资,积极推动了丹寨教育、社会保障、就业、产业、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等方面建设。在省政府办公厅的帮助下,推动黑毛猪全产业链等产业项目发展。杭州市滨江区与丹寨县结成合作共建伙伴关系,重点在优势产业合作、人才培养交流等方面,开展合作共建。贵州银行无偿捐助3616万元,帮助丹寨提升教育、医疗卫生、扶贫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等方面项目建设。

  丹寨县携手万达集团,在全国首创“企业包县、整县脱贫”社会扶贫新模式。万达集团跳出“输血式”扶贫的思路,通过“教育、产业、基金”三措并举,注重长中短期结合、产业与教育结合、提高人均收入与整体脱贫相结合,全面开创性地推进帮扶工作。

  把教育扶贫作为长远的“脱贫产业”“朝阳产业”和“富民产业”来抓,智力扶贫、就业扶贫双管齐下,变单纯的“授鱼”扶贫为“授渔”扶贫。斥资3亿元在丹寨捐建贵州万达职业技术学院,今年9月开始,每年将招生700名,并每年择优录取50%毕业生到万达就业,实现“就业一人,脱贫一家”目标,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把旅游产业扶贫作为中期支撑脱贫的有力支柱,投入7亿元帮助建设一个极具丹寨特色的一站式苗族文化体验旅游小镇,万达小镇已于7月3日正式开业运营,两个月来,共接待游客133.6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93亿元。在万达小镇就业人数1247人,其中贫困人口143人;万达小镇共有339个商铺,其中210家商铺直接带动贫困户发展民族手工艺、民族美食、苗侗医药、农特产品等产业产品,占小镇全部商铺的61.9%;共有28家扶贫龙头企业和102个产业扶贫合作社入驻小镇,其中,农业扶贫合作社85个,手工产业合作社17个。初步测算,小镇开业运营40天,通过就业岗位、销售扶贫合作社产品、带动贫困户产品销售等方式,直接带动全县贫困人口2859户11437人增收,占全县贫困人口的37.25%,户均增收1863元,预计全年户均增收1.5万元;通过对周边村寨旅游和全县服务业的拉动,间接带动贫困户1182户4729人实现增收,占全县贫困人口的15.4%,户均增收260元,预计全年户均增收2200元。

  把基金扶贫作为短期扶持的强力抓手,从2016年开始,万达集团投入5亿元建立万达扶贫产业基金,本金由万达专业团队进行运作。万达将连续10年把每年基金收益的5000万元作为分红,无偿分给建档立卡贫困户和鳏寡孤独等特殊贫困人群,增加了贫困群众的发展资金,改善了贫困群众的生活条件,保障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

丹寨万达小镇东湖大水车

  四、政策增进到户

  针对过去落实脱贫攻坚政策一定程度存在不够精准、理解执行不够到位,孤立化、简单化,政策红利释放不够充分的情况,丹寨县切实把中央、省州关于脱贫攻坚的一系列好政策作为重大机遇来抢抓落实,立足用好用足用活上级政策,健全完善本级配套政策,采取进退管理促精准、易地搬迁促治本、惠民政策促保障、压实责任促到位的“四促”举措,进一步促进政策落地具体化、程序化、精准化,实现“政策增进到户”,着力推动政策形成叠加效应,让贫困群众最大受益。

  1.重点抓好对象进退管理政策促精准

  ——制定标准。创新开展“九不评、六优先”定性与定量综合评估办法,精准确定扶贫对象。“九不评”,即把家里有稳定收入、有人员担任公职等经济基础较好的9类农户排除在外;“六优先”就是将发展愿望积极、因病因灾返贫等6类家庭优先列为贫困户。确保做到对符合扶贫条件的群众不漏评,对不符合贫困户条件的,坚决清理出去。

  ——摸清底数。以全县1000余名村组干部为精准识别工作的带路人和第一线索人,组织全县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7593人次开展识别和遍访工作,经过6轮走访,实现识别工作全覆盖。在今年上半年开展的脱贫攻坚“春季攻势”中,又组织全县结对帮扶干部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和2016年脱贫退出户进行了“大回访”,实现回访复核100%。

  ——严格退出。在精准把握贫困户“入口”的同时,坚持以户为单位,严格按照贫困户退出程序和“八个不准退”要求,确保退出贫困户每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稳定超过当年的国家扶贫标准,达到“两不愁三保障”,全县各年度脱贫户实现满意退出,脱贫成效群众公认。

  2.突出推进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促治本

  易地扶贫搬迁,是破解“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区群众脱贫问题的不二选项,是摆脱贫困的治本之策。丹寨县精准识别搬迁对象,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五个三”政策(盘活承包地、山林地、宅基地“三块土地”,统筹就业、就学、就医“三大问题”,衔接低保、医保、养老保险“三类保障”,建设经营性公司、小型农场、公共服务站“三个站所”,探索集体经营、社区服务管理、群众动员组织“三个机制”)坚持以产定搬、以岗定搬。确保搬迁群众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从2012年以来,5年已搬迁1.6万人,接近全县总人口的10%。

  ——建好安置点确保“搬得出”。丹寨县坚持城镇化集中安置、集中建设管理的“两个集中”原则,在安置点建设上超前规划,按照移民对象的需求及政策标准建设房源,同步完善各安置点水、电、路、绿化、入户网络等配套基础设施,确保一步住上好房子。配备公交车站、停车场、学校、医院、敬老院等各类公共设施,满足搬迁群众的生产生活需求。

  ——推进“五个一”确保“稳得住”。实行搬迁对象迁出地原有土地,一律统一流转;搬迁对象劳动力,一律推荐就业;搬迁对象子女,一律满足就学需求;搬迁对象中的农低保对象符合条件且自愿的,一律纳入城市社保;搬迁对象中贫困参合群众,一律兜底解决参合资金和享受医保最高标准。实现搬迁群众原有土地有收入、劳动就业有安排、孩子就学有校入、享受政策有保障。

  ——强化后续扶持确保“能致富”。开展创业和职业技能培训,提升搬迁群众就业能力;帮助具备一定劳动技能的移民群众组建劳务公司和食品加工合作社等小微企业,实现创业带动就业;强化与对口帮扶城市杭州市滨江区对接,输送移民搬迁群众异地就业;利用生态护林员、环卫工人、停车场管理人员等公益性岗位安排部分搬迁群众就业。重点强化后续产业发展扶持,通过龙头企业带动,规划建设一批标准化生猪、食用菌、蓝莓、蔬菜等种养殖产业基地,吸纳一批搬迁群众进入产业基地代养、代种、务工领薪,让搬迁群众快步过上好日子。

丹寨苗族蜡染(黄晓海 摄)

  3.全力落实系列惠民政策促保障

  ——实施好教育扶贫政策。精准推进贫困家庭子女教育援助,对全县从学前到高中的9277名建档立卡贫困学生进行信息化动态管理,积极落实“学前教育资助+农村学前教育儿童营养改善计划”、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高中阶段“两助三免”、普通高校教育精准扶贫“一助一免”等政策体系,做到“应助尽助、精准资助”,不让任何一个贫困家庭子女因经济困难而失学。

  ——优化资源布局让子女上好学。丹寨县着力办优基础教育,将全县村级小学向乡镇集中,边远乡镇初中向县城集中;着力办好学前教育,将原有村级小学及教学点改建成村级幼儿园;着力办强高中教育,加强高级中学的基础设施和教师队伍建设,实现“软件不软”、“硬件过硬”。通过系列举措,基本实现了城乡学生公平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目标,最大程度地满足了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同时,开展吃在学校解食忧、住在学校受关爱、学在学校长知识、乐在学校感幸福”的“四在学校·幸福校园”活动,让农村孩子在校健康成长。

  ——落实好健康扶贫政策。实施新农合基本医疗、大病保险、医疗救助、贫困人口慢性病医疗救助“四重医疗保障”和大病专项救治,通过精准锁定保障对象、细化救助措施、特种病专项救治,提高农村贫困人口医疗保障水平,杜绝“因病致贫、因病返病”现象。将原来由民政、卫计、保险、新农合多部门的医疗补偿手续,统一在医疗机构实行“一站式”结算服务,开通县、外州、县外直补,方便参合群众、减少麻烦、节约办理时间。2017年,新农合政策范围内补偿比为71%以上,基本医疗、大病保险后,政策范围补偿比为74%以上;贫困人口获“三重医疗保障”补偿比为96%以上,获得“四重医疗保障”补偿比基本达100%。

  ——执行好农村危房改造政策。以实施农村危房改造项目为抓手,把解决贫困户安居问题作为解民忧、惠民生的重要工程,着力解决贫困户住房安全问题,切实改善贫困户住房条件。“十二五”期间,全县共投入16325.86万元,完成农村危房改造21538户。2016年投入4150万元,完成3956户(其中已完成验收3223户,剩余733户已完成待验收);2017年计划实施1517户,确保脱贫户有最基本的安全住房保障,让农户真正实现“住房有保障”。

  ——兑现好社会保障兜底政策。做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与扶贫开发有效衔接,对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符合社会救助政策条件的鳏寡孤独群体和丧失劳动能力、重病、重残家庭,实施最低生活保障扶持。对遭遇突发事故、意外伤害、突发疾病以及其他原因导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的家庭,落实应急性、过渡性救助,筑牢返贫致贫防线。

  4.全面压实领导干部责任促到位

  ——采取多形式把政策宣传到位。全县5437名干部参加政策学习,并参加脱贫攻坚惠民政策闭卷考试,让干部在落实惠民政策前先学一步、学深一层。实施扶贫广播“寨寨响”大喇叭工程,在全县乡村安装广播终端415套,覆盖到行政村和自然寨,使用苗汉双语宣传脱贫攻坚政策,使群众听得懂。同时,向贫困群众发放最新的政策明白卡、宣传册、口袋书等共5.2万份,把脱贫攻坚政策宣传到户,有效提高知晓率。

  ——压实各级责任确保主体监管到位。创新推行党风廉政建设“森林管护区”制度,定主体、定区域、定职责、定考评、定追责,全面压紧压实从县级领导到村居干部在自身管辖范围内的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突出围绕脱贫攻坚主战场,促进各责任主体履行好管辖范围内的保政策落实、保资金安全的责任,形成了脱贫攻坚领域党风廉政建设人人有责任的主体监管大格局,实现尽责免责、失责追责的良好局面。

  ——建立监督网促政策监督落实到位。创新“五定五抓”巡察机制,强化巡察监督与民生监督的联动,发挥村级民主理财小组的作用,推进党务村务公开规范化,构筑全县脱贫攻坚政策落实网格化监督体系。强化对脱贫攻坚任务落实和资金项目审批使用管理情况的监督检查,着力发现问题,严肃查处问责脱贫攻坚中政策不落实和扶贫项目资金使用中的优亲厚友、吃拿卡要、虚报冒领、挪用截留、贪污私分等行为。确保政策和项目资金落实到位,把系列惠民政策转化为贫困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文字和照片均由丹寨县委宣传提供)

中国公共新闻网责任编辑亓淦玉

【免责声明】:以上图、文、音/视频文章内容转载于网络(本网原创文章除外),其版权均属于原作者或归属权利人。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转发推广仅供学习参考之用,禁止用于商业用途,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仅供交流学习了解法律、法规、政策,如无意侵犯到贵公司或个人的知识产权,部分文章转发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无意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本网制作采编部QQ号: 3555333776,微信号:GAN160003,请联系我们将立即删除或更正。电话:010-89525216。本网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通讯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朝外雅宝路12号(华声国际大厦)1层 1 2 1号。本网原创文章欢迎转载,为尊重和维护原创权利,请转载时务必注明原创作者、来源:XXXXX网站。
点击查看更多评论>>发表感言: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更换。